只要没有落实到实际层面和有盖章签字的纸面上,凡事就靠一张嘴空口白牙许诺的,全部当做“画大饼”对待。
婚姻起码还有国家发的证呢,还不是小三小四和私生子一大堆。何况别人随口应承的东西呢,听听就好,至于要不要信,再议。
有好多男的明目张胆的咨询律师,他该如何合法合理的通过房子这个媒介转移婚后财产。
甚至有咨询他该如何操作,能让自己的另一半负债累累的被他扫地出门的,而这有个前提是这个当事人还出轨了,婚外有家了。
都说最毒妇人心,可男人狠起来根本没女人什么事,甚至可以六亲不认的。
最有意思的是新婚姻法的最新解释里,嫁妆算赠与,彩礼不算。
哪怕结了婚,离婚的时候还能退彩礼,却退不了嫁妆。
因为嫁妆被认定为老丈人一家对这一对新人的赠与,彩礼不是。
说嫁妆无附加条件,是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给予的补贴。
而彩礼是有附加条件的,它不光以“结婚”为前提,还看你婚姻持续了多久来决定,这个彩礼要不要退的问题和退多少的问题。
当然这些被父母卖高价的姑娘们,该反抗的要反抗,争取把彩礼搞到自己手里,卖自己的钱就该自己拿着,谁要也别给。
这钱就是你和你孩子未来的保障,说不定在某些关键时刻能起到大用呢。
自己保命的东西,可不能随便给别人。
至于父母和兄弟,不论他们说的有多冠冕堂皇和好听,或者把他们的日子形容的有多艰难,别听别信别进耳。
他们过的好与坏,可能与你有点关系,但关系不大。谁的责任谁来担,可千万别搞错位了。
可以等父母老了时出钱养老的(这个无上限,但有最低执行标准,具体出多少,看自己的经济条件和个人意愿)。
父母用100分对儿女,儿女回以100分的孝心;父母用60分对儿女,儿女回60分就好;父母以20分的状态对儿女,回以20分就好。
不需要多,当心软时,觉得父母也不容易的时候,多想想自己一路走来容易不容易?
可有人心疼过你?在乎过你?
多想想他们是否也如你惦记他们般惦记着你?
若没有,请放下自己的心软和不忍心。想想,他们都能不管你们死活,你们干嘛要管他们过的好不好。
父母与子女亲缘一场,无非就是你养我长大,用心托举了我。
我养你老,为你养老送终,伺候你离世,完成这一人生旅程。
夏染觉得这玩意就该如银行存款,存多少取多少。
而不是发了你张已经全额透支的高额信用卡,让你不停的往里面还款,而人家在另一端若无其事的不停的盗刷,还越刷欠款越多,甚至到了你永远还不起的、还不清的地步。
这是标准的盗贼和耍流氓的相结合模式。
最后,夏染留了豆豆母子吃晚饭,还是强留的。
李青春拒绝了,说她来之前吃过了,真假不知,但还是被夏染给强留了下来。
根据老家那边的传统,客人上门了,你不招待一下,是件非常失礼的事。
夏染偷偷从空间拿了些筋头巴脑和几根猪肋排出来,稍微的热了热,清蒸了条鱼,主食就是夏染炸的油饼。
“尝尝吧,看能不能吃习惯,这是我老家过年期间招待客人的习俗。”夏染用公筷,给这娘俩一人夹了块大骨头到她们自己的空碗里。
“好好好,我自己吃,自己吃,已经非常丰盛了。”
用肉骨头招待亲戚,也是西北那边的习惯,那边的人们会在年前,把一整头猪的所有骨头包括猪腿和各种内脏等分批全部煮熟。
等来亲戚的时候,从缸里或者大盆里捞几根出来,放在肉汤里再热一热就可以上桌吃了。
一般从初四就开始断断续续的走亲戚,有些是从初二这天正式开始的,每个村子还不一样。
大多数从初四开始,是因为初三这日晚上,需要把年三十这天请回家过年的各位老祖宗们给欢送走。
才表示这个年算是彻底过完了,才能开始正式走亲戚。
有些地方是初二这日就把祖先们给送走了,所以从初二开始,已经有外嫁的姑娘会选择在这一日回娘家,顺便送送祖先们。
因为送走时会烧大量的纸钱,希望祖先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不缺钱花,这也是当地人的美好祝愿。
先撇过祖先们能不能真的花到这些钱吧,就这边的人的这些做法还是特别赞的和值得推广的。
忘了听谁说过一句话,死亡不是一个人的终结,被遗忘才是。
能被后世祖孙们每年请回家跟着一起过大年,甚至连吃带拿的,这么一想,好像死亡也没有那么可怕。
下面都是自己的熟人,怕什么?
请祖先跟后人们一起过大年这个活动,也是这里的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,每年都如此,这也是这块土地比较有意思的地方。
过年的这几天因为有祖宗在家,所以桌子中堂前的香是昼夜不断的,蜡烛也是需要昼夜都燃的。
正式的祭拜是一日三次,分早中晚,每次都是用香、表、纸钱、香酒茶这几样祭奠,而且是需要作揖磕头的。
在这几天内家里的饭熟了,人是不能先吃的,必须把第一碗饭先供给桌子的中堂前,等祖先们用完之后人才能吃。
算是对先人们的一种思念和缅怀吧。
当然,给祖先们供饭的时候是不能忘了灶王爷的,有些地方还得供土神,这个看习俗和传承。
像初四这天,家族大点的,亲戚多点的,一天甚至能招待十几波客人,不若提前把肉煮好,等客人上门了再开始做,那就黄花菜都等凉了。
要说,西北那地方在这个方面特别的讲究,也特别的认死理,哪怕家里在穷,亲戚来了一定会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的。
有种穷舍得的那感觉。
那地方讲究一个来者是客,哪怕你是陌生人,来家里打听点其他事。
该端吃的端吃的,该上茶的上茶,一点也不含糊,也不存在舍不得,好像是种传统与习惯,祖祖辈辈就是这么传下来的。